今天是:

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——排查身边灾害隐患

发布机构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发布日期 2025-05-19 12:00:00

17年前的今天,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.0级特大地震,不仅重创四川,也波及影响了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、17923人失踪以及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、灾害损失最重、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。


    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。自2009年起,每年5月12日为“全国防灾减灾日”。今年的主题是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——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。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来聊聊,如何做到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呢?又如何做到排查身边的灾害隐患呢?
    总的来说,今年我们聚焦排查群众身边的灾害隐患这个主题,就是要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涉灾重点领域、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,推动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、落到基层,也要广泛动员群众,从我做起,从身边事做起,掌握防灾减灾知识,参与防灾减灾行动,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。

人人讲安全


    “人人讲安全”意味着要增强个人安全意识,养成良好的防震备灾习惯。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:

  1. 准备地震应急包,储备食品、饮用水、急救药品用品、手电筒、声光报警发生器等必要的地震应急物品,摆放在显眼易取的位置;

  2. 了解周围环境的安全情况,熟悉居住地周围地震避难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;

  3. 制定家庭应急避险计划,明确家庭成员震时应急避险的位置和措施、地震引发火灾等情况的应对、疏散撤离路线与会合地点等,可以定期演练和更新。


     特别提醒:如果出门在外,应及时了解当地地震灾害背景,若有发生地震灾害或者海啸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可能,注意获取当地地震信息,关注所处场所的地震安全环境和疏散路线,做好应急避险的心理准备。


个个会应急


   “个个会应急”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震时应急避险的能力。大地震发生时情况很复杂,每个人的自身条件、震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各不相同,因此没有简单统一的地震应急避险方法,但原则是一样的,那就是“震时就近躲避,震后快速撤离”。
    遭遇地震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,切莫恐慌,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情况迅速采取合理可行的避险措施,行动果断。如果收到地震预警警报,则根据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,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措施。
    采取正确的震时躲避方法——“伏地、遮挡、手抓牢”。当强烈震动结束后应迅速移动到安全位置。远离可能会有物体倒塌掉落、会被埋压的地方。
    地震中采取避险措施时,行动要果断,不要犹豫不决错过时机。不要盲目跑动,否则容易被震落的物体砸伤。住在高楼者,不要采取跳楼、乘坐电梯等不当避震逃生方式。震后不要立即返回建筑物内,以防余震发生。
    如被困地震废墟,那么请坚定信心,合理呼救,注意保存体力,耐心等待救援,根据所处环境和条件积极自救,尽可能摆脱埋压状态。确定有人能听到时再呼救,可用物品敲打管道或墙壁等手段向外界传递消息。









排查身边灾害隐患


   “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则是具体行动指南,把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。
    消除身边环境中的地震灾害隐患,如合理放置家具、电器和高大物品等;
    关注生活或工作场所的房屋设施的抗震能力是否满足抗震设防要求,对于不清楚抗震设防是否达标的老旧建筑,应推动进行抗震能力鉴定,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。
    注意围墙、吊顶等房屋建筑的附属构件在地震中是否牢靠,以消除灾害隐患。
    在遭受气象、地质等灾害或中小地震灾害后,要仔细检查房屋损伤对抗震能力的影响,及时采取适宜的加固措施。
    在农村自建房屋设施时,应科学选址,避开地震和地质灾害隐患地段,做好抗震设计,处理好地基,选用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,规范施工,满足当地抗震设防要求。

    让我们朝着 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的目标,从“排查身边灾害隐患”做起,让防震减灾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,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会。